说到茅山道士,首先要说一说“三茅真君”。公元前82年,已经年过六旬的陕西咸阳人茅盈来到句曲山,他在山中采药济世救人,并在洞中潜心**,最后得道成仙。得道后,茅盈回乡对父亲说,我已经受圣师符箓,无时不有天丁天兵在守护,所以你千万不可以打我,否则被三官大帝知道了,你会受到惩戒的。他父亲不相信,正要举起手杖打他,谁知手杖已经被折断了。还有一次,茅盈将一位溺水的人救活了,还让他活到了90岁。凡人也可以通过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老,这使茅盈的两个兄弟也很心动,于是他们抛弃荣华富贵,弃官不做,追随茅盈千里迢迢来到句曲山,最终都如愿以偿飞升上清了,这就是“三茅真君”。此后,茅山就成了道家的修仙之地。到了陶弘景以后,茅山宗人才辈出,其影响也日渐扩大。
"茅山道士"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?
来源于道教的“茅山宗”一泒。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。它宗承上清派,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。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。南齐永明十年(492),陶弘景归隐茅山,自号“华阳隐居”。他继承杨羲、许谧所传上清经,悉心搜求散失的杨、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,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、方术及历史的《真诰》以及《登真隐诀》《真灵位业图》等二百余卷道经,弘扬上清经法。
经他及众**数十年的苦心经营,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。实际上,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,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“茅山宗”。 自陶弘景以后,茅山宗人才辈出,其影响日渐扩大,唐宋时期益盛。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、潘师正、司马承祯、李含光等,极得唐宗室的尊崇。
他们时被礼请入京,或问道,或建醮,出入禁中,备受礼遇。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、赐田产,敕封茅山长生之林,禁止樵采、田猎。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。当时有“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”之誉。
扫一扫手机访问
